“中国天眼”FAST已发现超900颗新脉冲星
这表现在,法学界整体对法律的实践功能的理解几乎都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无论是国内法律还是国际法律都无一例外。
而中国法学的繁荣和发展也有赖于法学理论界政治思维的进一步弱化和法律思维的进一步强化。法学研究的方法与对象有联系,但又有区别,不应混淆。
张先生的见解相当敏锐、深刻。郑成良教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谈到九十年代中国的法理学时就曾指出:说到九十年代法理学的发展趋势,这是一个充满历史感的话题。二、中国法学的主题变奏 探讨中国法学怎么样?的问题,就是力图通过对中国法学最近二十多年这个长时段的真实状况的描述,显现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了?或者中国法学可能向何处去?。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表现为经济主体之间的平等的契约关系以及行使约定权利、履行约定义务的行为,超契约的党政权力不能也不应当直接干预主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党对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的必要的政策导向需通过法律、法规,即通过法定权利和义务来实现。因为中国法理学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可以说它还没有过兴盛的时期,因而也就很难谈论危机的问题。
这套体系未必适用于英美法系,而法理学只有在既能指导大陆法系,又能指导英美法系时,才能算是合格的法理学。对经验和事实作片面的剪裁和解说,以逃避理性批判。[65]这场围绕着言论基础设施的战斗才刚刚打响,结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更重要的是,虽然在故事中言论自由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并不是胜利的一方,当时的胜利者或法庭多数意见现在看来可能也不是站在正义一边,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永远是故事的基调。该案中作为被告受审的查尔斯·申克是美国费城社会党的总书记。[113]FCC v .Fox,567 U.S.___(2012)。华盛顿特区巡回法院于2014年1月14日对Verizon诉联邦通讯委员会案[64]做出判决。
另一方面,街头发言者也是一种历史叙事,它确立了美国言论自由最基本的讲法。政府被视作言论自由最大的敌人。
他们试图探究那个夏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促使霍姆斯的思想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在这一趋势下,互联网对街头发言者的突破正是针对传统模式上述三大特点而展开:①发言者从街头转向互联网,互联网作为言论媒介的影响日益突显。[54]借用尤查·本克勒(Yochai Benkler)和莱斯格的互联网分层理论,基础设施可被视为同时包括物理层、代码层和内容层。民主——而非文化——才应是我们在网络时代思考言论自由的关键词。
我们应该直面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不应出于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恐惧而抱残守缺着已经过时的理论。与申克案放在一起讨论的,通常是1919年判决的另外三个言论自由案件:弗洛沃克诉美国案(Frohwerk v.United States),[21]德布斯诉美国案(Debs v.United States)[22]以及阿布拉姆斯诉美国案(Abrams v.United States)。久而久之,绝大多数用户便会慢慢放弃B网站转向A网站,而且这种选择看起来还完全是自由和自愿的。[96]这三方主体间的互动和博弈可能产生多种组合形式,本文无意也无力穷举其全貌。
欧文·费斯(Owen Fiss)教授代表组织者耶鲁法学院撰写了一篇导言。在某种程度上,街头发言者模式甚至可以吸纳美国最主要的三种言论自由理论:思想市场理论、自治理论和自主(autonomy)理论。
[68] Jack Balkin, Media Filters, The V-Chip and the Foundations of Broadcast Regulation, 45 Duke Law Review , 1133 (1996) , p. 1145. [69]Ibid., pp. 1141 一1143. [70]Jack Balkin,Beth Simone Noveck and Kermit Roosevelt, Filtering the Internet: A Best Practices Mode。这不禁使人想起二十年前的另一场会议。
互联网因此被称为言论自由的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惠特尼案中布兰代斯的附议诞生了美国另一重要的言论自由理论——自治(self-government)理论——的雏形。言论自由事关人们如何交流和表达。《无极》自不必说,央视社会与法频道的《中国法治报道》同样成了胡戈的原材料。尽管本案多数意见仍建立在明显而现实的危险标准之上,但这一标准的发明者霍姆斯却和布兰代斯变成了持异议的少数派。米克尔约翰在1948年出版《言论自由与自治的关系》后,就曾因完全忽视了包括文学和艺术在内的非政治表达,受到了哈佛法学院第一修正案学者泽卡利亚·查菲(Zechariah Chafee)的强烈批评。
但当务之急在于先破后立!只有先告别街头发言者,才有可能重新释放出我们对言论自由的想象力。相反,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非常具体的语境——网络时代和互联网。
[100]稍微了解美国宪法和历史的读者都会马上读出桑斯坦这一比喻所隐含的深意。[9]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交流和表达的平台——这是言论自由的基础(ground)。
比如在处理类似色情淫秽、仇恨言论乃至像焚烧征兵卡或烧国旗等问题时,虽然此类表达的内容或类型已经远远超出了典型的政治言论,但只要我们将街头发言者模式中的场景设定稍加改动,将其变为一个人站在街头肥皂箱上分发色情杂志/辱骂少数族裔/焚烧征兵卡或国旗后,原有的思考模式仍可被大致沿用。申克案的背景是一战前后美国国内外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这种对非政治言论的歧视同样出现在自治理论新一代领军人物桑斯坦那里。推动网络中立的第一次立法尝试就这样归于失败。[52]而面对互联网的兴起,费斯再一次极力号召人们从CBS转向互联网。然而言论的基础设施又被谁控制?在今天,无论是宽带接入、社交平台、搜索引擎、电子邮件、支付平台以及云存储等,这些基础设施绝大多数时候被私人企业而非政府掌握。
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会同时面对美国言论自由发展一百年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和各种问题。以法院判决为代表的传统法律手段对言论自由的影响会越来越小。
在现实中,街头虽然也是一种媒介和平台——在街头发表演说,自然与在私人住宅、百货商场和大众媒体上不同,但传统言论自由并没有把媒介这一因素纳入言论自由思考。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政治中心主义视角日益无力解释和理解现实,更遑论指导实践。
这不是政治vs.文化或政治价值vs.非政治价值间的分歧,真正的张力是少数与多数,精英与民主。互联网恰恰改变的是人们交流和表达的基础。
最高法院之所以放行,正是因为国会在制定《儿童因特网保护法》(Children?s Internet Protection Act,CIPA)时采取了依靠过滤软件来实现间接规制的做法。[8]而二十年后,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互联网已经影响甚至主宰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申克到布兰登伯格,前后历经五十年,街头发言者终于受到了第一修正案的保护。[72]换言之,他们可能连愤怒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他们的言论自由是被不知不觉剥夺的。
法学院中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授课方式对作为一门科学和职业的法律的影响不言而喻。但无论如何,街头发言者都是这三大理论间的最大公约数。
对此最经典的表述,莫过于莱斯格那句代码即法律。在大数据的时代,很难想象如果这些私人企业交出这些数据或自行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对普通公民究竟意味着什么。
该法意在打击互联网上大量充斥的低俗(indecent)内容,而国会所采取的手段,仍旧是以传统的分区(zoning)和审查为主。[60]Ibid. [61]The Consumerist,Netflix Agrees To Pay Comcast To End Slowdown,athttp://consumerist. com/2014/02/23/netflix-agrees-to-pay-comcast-to-end-slowdown/,最后访问日期:2014年7月26日。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